怎样给股票加杠杆 晋藏楚器 见证历史深处的南北交流_楚公_编钟_铭文
发布日期:2025-04-17 20:54 点击次数:83■ 薛萍怎样给股票加杠杆
走进山西博物院,一组来自西周时期的青铜重器——楚公逆钟,吸引了众人关注的目光。凝视着这些古老的钟,仿佛能看到历史的迷雾中,尘封的诸多故事若隐若现。
一、重见天日
1993年,山西省临汾市曲沃县曲村——天马遗址北赵村的晋侯墓地,一场意义非凡的考古发掘工作正在热火朝天地进行着。考古工作者在这片承载着厚重历史的土地上,小心翼翼地揭开岁月的层层帷幕,一组编钟得以在64号墓中重见天日。经过学者们严谨细致地考证,确定这座墓的主人是晋穆侯。晋穆侯于周宣王十七年(公元前811年)登上国君之位,直至宣王四十三年(公元前785年)离世。晋侯墓地作为晋国公族的公墓,其规模宏大,意义深远。迄今为止,考古人员在此一共发现了9组19座晋侯及其夫人的墓葬,时间跨度从西周早期偏晚阶段,一直延续至春秋初年。在这些晋侯中,晋穆侯排名第八位。
这组编钟因铭文中含有作器人“楚公逆”而得名。在西周时期,能被称为“公”的人,地位一般尊崇至极。在王畿之内,多是王朝的高级贵族,他们位高权重,掌控着王朝的诸多事务;在王畿之外,则多为封国诸侯,作为一方之主,统治着各自的封国。所以,楚公逆一般被认定为楚国国君。然而,楚国国君的重器,明明本该诞生于楚国,却出现在了千里之外晋国国君的墓葬里。两位身处不同地域的国君,竟以这样特殊的方式在历史的深处“相遇”了,是不是很奇妙?
展开剩余79%二、形制和纹饰的艺术交融
楚公逆编钟共计八件,其中最大的那件高51厘米、铣间28.8厘米。这八件编钟形制大致相仿,大小依次排列,不过纹饰却各有差异。
钟体呈合瓦形,上方的甬为椭方形,旋和幹附着其上。旋上面装饰着目雷纹,舞部则是勾连云纹,篆带上下以及两篆之间,装饰着乳钉枚,每个区有三层,每层九枚,正面和背面一共四区,算下来就有三十六枚乳钉枚。钲、篆、枚之间的界线也不一样,从大到小分三种情况:有的是以细阳线为界;有的是以夹有尖凸乳钉的细线为界;还有的是以粗深线条为界。前六件编钟的纹饰比较相似,篆部装饰着蝉纹,工匠们用双阴线勾勒出蝉纹的身体和宽阔的四肢轮廓,生动形象。鼓部装饰着龙、凤、虎相互纠缠的纹饰,部分钟的鼓侧还有一只竖耳、身披鳞甲的动物。而第七、八件编钟,纹饰也相似,篆部和鼓部都装饰着云纹,鼓侧则装饰着鸾鸟纹。另外,钲部还铸有铭文。
三、编钟背后的礼乐生活
楚公逆钟是一组八件的编钟。在先秦时期,钟大多都是成套的,它们之间构成精妙的音阶关系,按照大小依次排列,悬挂起来敲击就能奏出美妙的音乐。这种钟在典籍里就被称为编钟,之所以名为“编”,正是因为它们编次相连。钟的形制主要分为甬钟和钮钟。楚公逆钟属于甬钟,之所以叫“甬”,是因为钟上面悬挂的部位有一个柄。
青铜钟的用途极为广泛。在宗庙祭祀这样庄重肃穆的场合,作为乐器,传达着后人对先祖的崇敬;在宗族宴享时,又能营造出欢乐的氛围;地位较高的贵族在日常生活中,也常常会击钟奏乐,以此来炫耀自己的高贵地位。人们还会在钟上铸刻铭文,将自己的功绩、家族的荣耀等记录下来,子子孙孙传承。而且在礼乐制度中,编钟的数量和悬挂方法,更是在贵族阶级中区分阶层、确定名位的重要标志。不同等级的贵族所使用编钟的数量有严格规定,悬挂方式也各有不同。由此可见,钟具有多元化的社会功能,在当时的社会生活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不仅是音乐的载体,更是社会秩序和等级制度的象征。
四、铭文镌刻的历史记忆
楚公逆钟上的68字铭文,是解开历史记忆的关键。前面六件钟上都铸有铭文,不过由于年代久远,受到侵蚀比较严重,字迹已经模糊不清。但经过学者们多方考证,最终还是顺利解读出铭文内容:“唯八月甲午,楚公逆祀厥先高祖考,夫工四方首。楚公逆出求人用祀四方首,休多擒。□□内飨赤金九万钧,楚公逆用自作龢谐锡钟百肆,楚公逆其万年寿,用保厥大邦,永宝。”这段铭文主要记载了楚公逆为了祭祀先祖及四方之神,四处寻求祭祀所用的人牲,斩获颇多,获得赤铜九万钧,楚公逆便用这些赤铜来制作编钟。这其中,“赤金九万钧”令人惊叹。这么大量的铜究竟从何而来?其实是可以推测的。在离古武昌不远的地方,也就是现在的湖北大冶铜绿山,那里有一处重要的冶铜遗址。铜绿山古铜矿的始开采年代不晚于商代,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尤为兴盛,一直延续至汉代。楚公逆获得了这批数量惊人的铜,并用它们来铸钟,而且一铸就是“百肆”。在西周金文中,钟、镈的单个量词称为“金”,集合量词为“肆”。《周礼・春官・小胥》里说:“凡悬钟磬,半为堵,全为肆。”楚公逆钟铭“钟百肆”就是100列编钟。而出于晋侯墓的不过是其中极小部分,从楚人如此奢侈地使用铜料,就能想象到当时楚国势力的扩张是多么迅猛。
关于楚公逆究竟为何人,也是一个充满争议与探索的问题。楚公逆最早是在宋代嘉鱼县出土的楚公逆钟上被发现的。清末学者孙诒让最先从古文字学的角度考证出楚公逆是楚君熊咢,他在位时间是公元前799年至公元前791年,是楚国的第16任君王。1993年晋侯墓地出土的这一组楚公逆钟,不仅证明了宋代著录的楚公逆钟铭文并非伪造,而且北赵M64的墓主是晋穆侯,与晋穆侯在位时间相当的楚国国君,一般认为就是《史记・楚世家》记载的熊咢,他们都处于周宣王时期,这也从考古学方面支持了楚公逆为熊咢的结论。然而,在2004年至2007年,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发掘的绛县横水西周倗国墓地M2055中又出土了一件楚公逆短剑,而M2055的年代早于周宣王时期。这一发现,表明楚公逆为熊咢的结论存在问题,需要重新审视。而且,有学者指出楚公逆钟的器型纹样不像是周宣王时期的风格。因此,经过深入分析论证,有学者认为楚公逆可能是公元前886年至公元前877年在位的熊渠,他是楚国的第9任君主,处于周夷王时期。熊渠是楚国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在位时极力扩张疆土,让楚国势力深入到了江汉平原核心,为楚国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坚实基础。
目前发现的3款楚公逆器中,有2款出自山西,这一现象太让人疑惑了。为什么楚国的器物会出现在山西呢?对此,学术界有两种推测:一种是源于两地间的友好交流,楚国和晋国之间情谊深厚,楚国国君把这些珍贵的器物作为礼物,送给了晋国国君,以此来增进两国之间的友好关系;另一种可能是,在某次激烈残酷的战事中,这些器物作为战利品来到了晋国。在金文中,我们能看到中原诸侯国国君参与南伐的记载,楚公逆制作的编钟和短剑可能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被当作战利品流入北方,随后分别被埋藏在晋侯墓地和横水倗国墓地之中。楚公逆钟可能经过长时间的使用后,才被埋入北赵M64,就出现了器物年代早于埋藏墓地年代的情况。当然,这也只是一种猜测,真实的历史究竟如何,还需要更多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来进一步证实。
虽然我们暂时没办法确切地说出楚公逆的重器究竟是怎样来到山西的,但这件器物身上承载着楚国和晋国两个诸侯国的历史记忆,就像一把珍贵的钥匙,为我们打开了那扇通往2900年前的大门,让我们得以窥探文献记载中缺失的、历史深处的南北交流。透过这组编钟,我们仿佛能看到古代南北文化的交流碰撞,这既是对历史的深入探索,也是对中华民族灿烂文明的深情回望。
(作者单位:山西博物院) 怎样给股票加杠杆
发布于:山西省- 上一篇:喀什股票配资 云顶新耀-B(01952.HK):杨景行获委任为联席公司秘书
- 下一篇:没有了